点击搜索 开放平台
成渝经济圈+雄安新区:海亮股份区域产能布局卡位政策红利
2025-04-10 10:45:51来源:未知 编辑:情像

在国家“双循环”战略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背景下,成渝双城经济圈与雄安新区作为东西部两大增长极,正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前沿阵地。海亮股份作为全球铜加工行业的龙头企业,凭借其前瞻性的区域产能布局,正在这两大政策红利区构建起“地理区位+产业协同+政策赋能”的立体化战略网络,成为传统制造业响应国家战略、优化资源配置的典型样本。

成渝双城经济圈的核心定位之一,是通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与产业协同,推动西南地区的高质量发展。海亮股份在重庆、四川等地的生产基地,正是其卡位区域基建需求的关键支点。以2024年收购金龙集团20%股权为例,金龙集团在重庆万州拥有铜管材年产能65万吨,其国有控股混合所有制背景与地方政府资源深度绑定,使海亮股份能够快速响应成渝地区轨道交通、新能源基建等项目的铜材需求。这种布局不仅缩短了供应链半径,更通过“本地生产、本地供应”的模式,降低物流成本并提升交付效率。

此外,雄安新区作为疏解非首都功能的“未来之城”,对绿色建材、智能装备的需求日益增长,海亮股份在河北及周边省份的产能布局,为其参与新区建设提供了先发优势。从西南到华北,地理区位的战略卡位,让企业既能承接成渝经济圈的新增基建订单,又能辐射雄安新区的高端制造需求,形成跨区域的产能联动效应。

这一布局的背后,与国家推动制造业向中西部梯度转移的趋势深度契合。近年来,中西部地方政府通过税收优惠、用地支持等政策吸引产业迁移,而铜加工行业作为典型的“料重工轻”型产业,对物流成本与能源价格高度敏感。海亮股份的西南基地选择,恰好踩准了这一政策节奏。

以重庆万州经开区为例,当地对铜加工产业链的扶持力度显著,不仅提供土地与能源价格优惠,还配套产业基金、人才引进补贴等资源。通过参股金龙集团,海亮股份不仅实现产能扩容,更将地方政策红利转化为成本控制优势。据行业测算,铜加工企业在中西部地区的综合成本较东部沿海低约8%-12%,而随着成渝地区新能源、电子信息等下游产业的集聚,本地化供应的溢价空间进一步打开。这种“政策补贴对冲原料波动”的模式,为企业应对外部市场风险提供了缓冲机制。

在政策与市场的双重驱动下,产业链整合成为提升竞争力的关键路径。海亮股份与金龙集团的合作,正是这一逻辑的生动实践。过去数年,国内铜管行业面临产能分散、同质化竞争等问题,而双方通过股权合作实现技术标准统一与客户资源共享,形成差异化分工——金龙集团侧重高端铜带材、新能源线缆领域,海亮股份则强化铜管主业的规模效应,共同拓展新能源汽车、储能等新兴市场。

这种协同不仅避免重复投资,更通过联合采购与生产调度,增强对上游矿产资源和下游整机厂商的议价能力。正如海通证券在相关研报中指出,区域产业链的垂直整合正在重塑行业生态,“从单点竞争转向系统竞争”的模式,更符合高端制造业的长周期发展规律。

将视角拉长,海亮股份的布局逻辑本质上是对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深度响应。成渝经济圈的基建浪潮与雄安新区的创新驱动,为其提供了多维度的增长支点。例如,公司在兰州新区投建的年产15万吨铜箔项目,虽地处西北,但其新能源材料属性与成渝的汽车产业集群形成产业共振;而在雄安新区,海亮股份与华为合作开发的垂直行业大模型,通过智能制造技术赋能生产线,未来可复制到智慧城市、绿色建筑等场景。这种“东西联动、软硬结合”的策略,既把握住当下基建与制造业升级的确定性需求,又为未来技术迭代预留接口。

值得注意的是,企业的区域战略并非简单的产能平移,而是通过资本运作、技术输出与政策协同构建弹性网络。2024年,海亮股份在境外拥有12个生产基地,但国内西南、西北基地的产能占比已提升至35%,形成“内外双循环”的平衡格局。在重庆,地方政府将铜加工纳入重点产业链培育名单,通过设立产业引导基金吸引上下游企业落户;在雄安,新区管委会推出的绿色建材认证体系,为符合标准的企业开辟招投标绿色通道。这些政策工具与企业的产能布局形成双向赋能,既降低扩张成本,又加速市场渗透。

从更宏观的视角观察,海亮股份的案例揭示出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一条可行路径:将国家区域战略的红利转化为企业发展的动能,通过地理卡位获取先发优势,借助产业链整合提升价值厚度,最终在政策与市场的共振中实现螺旋式上升。

随着成渝经济圈与雄安新区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,这种“区域深耕+全域联动”的模式,或将为更多中国制造企业提供战略参考。

编辑:情像
相关阅读